12月5日,《半夜鸡叫》的作者高玉宝因病医治无效,于16时12分逝世,享年92岁。高玉宝被誉为“战士作家”,《半夜鸡叫》源于高玉宝自传体小说《高玉宝》,曾入选1988年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。告别仪式于12月7日早8点在大连是殡仪馆举行。党政机关,部队领导,等各界人事纷纷前往,送作家最后一程。告别仪式庄严肃穆,整个过程持续一个多小时,告别仪式尾声高玉宝同志的子女及家属集体歌唱了一首“我是一个兵”做为礼物送给敬仰的高玉宝同志最后一程。
高玉宝1927年出生于辽宁瓦房店孙家屯村。15岁起做劳工、17岁学木匠,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,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62年保送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习。他仅上过一个月的学,却先后写出总计200多万字的作品,除了自传体长篇小说《高玉宝》,还有长篇小说《春艳》《我是一个兵》《高玉宝续集》,并发表100多篇短篇小说、散文、报告文学等。其中,《高玉宝》在国内用7种民族文字出版,并被1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15种外文翻译出版。短篇小说《半夜鸡叫》曾入选小学语文课本,还被制作成木偶动画。
从“文盲”到作家
高玉宝小时候因家里贫穷只上了一个月的学,1947年从军后基本上是个文盲战士。当年大军南下时,他开始创作长篇自传体小说《高玉宝》。在创作中,他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不识字,每写一句话,10个字就有9个字不会写。为此,他想了个笨办法,不会写的字用图画或符号代替。
在《高玉宝》手稿里,密密麻麻画了许多图画和符号。如“日本鬼子来了”一章中的“鬼”字不会写,他画了一个鬼脸;杀人的“杀”字不会写,画了一个小人脖子上按着一把刀。可以说,现今陈列在北京军博里的小说《高玉宝》手稿,不是写出来的,而是被高玉宝“画”出来的,当时他还要跟随部队频频地行军打仗,做繁重的军邮工作,创作的艰难不言而喻。
仅读过一个月书的战士高玉宝在创作中,不畏艰难,历尽心血,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创作,完成了25万余字的初稿,小说可谓“图文并茂”。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的一天,解放军总政治部一个电话打到了岭南驻军某部,通知战士高玉宝带着小说手稿到北京修改定稿,高玉宝闻听后高兴地蹦了起来,自己的“处女作”有望出版。
来到北京后,高玉宝住进了西直门总政治部招待所,这时他才知道,是总政治部首长决定叫他进京,并派作家荒草同志指导高玉宝对手稿进行修改。在荒草同志的指导与帮助下,两人经过日日夜夜修改和推敲,定稿后小说压缩到了20多万字。定稿后,小说的名字叫什么?一部文学作品书名如同人的脸,举足轻重,十分重要,高玉宝与荒草开动了脑筋,想来想去没有定下来。此时,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编辑们对书名也进行了多次讨论,有的提议书名为《童年的高玉宝》,有的说叫《我的童年》,还有的提出叫《高玉宝的故事》等等,人们各持己见,一时定不下来。
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对战士高玉宝不畏艰难、刻苦创作精神非常关心,亲自审定小说,不仅高玉宝没有想到,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和总政治部文化部的领导也没有想到,一个普通战士的文学作品惊动了军委首长。罗荣桓看完小说后书名由他一锤定音叫《高玉宝》。
1955年小说出版发行后,立刻震动了国内外文坛,国内有7种民族文字出版发行,国外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15种外文翻译出版。原苏联著名作家、语言博士费德林先生在苏联《文学报》上评价这部作品时写道:“高玉宝写了一部真实的天才作品。”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新岛淳良先生在他的译书后记写道:“《高玉宝》这部小说告诉我们,日本军国主义如何可恶,日本人必须记住过去日本军国主义侵掠中国犯下的罪行”。50多年来,《高玉宝》这部小说百看不厌,不断再版,国内各种民族文字版本发行超过600万册以上,堪称我国文学作品出版发行的奇迹。
离休后,年高德劭的高玉宝依然笔耕不辍,从事文学创作,出版了长篇小说《高玉宝》的续集,报告文学《家乡处处换新颜》等数十部文学作品,受到中外读者喜爱。他说:“文学是一块净土,又是一座高山,也许我不会攀上巅峰,但我会全力以赴,奋力拼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