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都知道,人去世以后第一件事就是穿寿衣,当然寿衣穿戴的讲究比较多,尤其实行传统葬礼的农村,往往把穿寿衣看作老人去世后的头等大事。那么晚辈为老人穿寿衣时有哪些讲究及禁忌呢?万古殡仪的小编为您讲解穿寿衣时的讲究。
所谓的寿衣就是亡人穿的衣服,也有的地方叫做送老衣。现在我们见到的寿衣很多都是汉服或者是唐装,不过随着时代的改变,也有穿西服的。
按我国的习惯,人死了要将身体洗净,然后穿上新的干净的衣服,也就是穿上寿衣。死人穿的寿衣通常都是奇数的,上下相差二,如上七下五或上九下七,最多是上十一下九,即穿十一件上衣,九条裤子(女的可用裙子代裤)。
首先,穿寿衣要提前:在很多人看来,老人没咽气就为之穿寿衣,是大不孝的行为,所以要等去世后才给穿。其实老人去世后穿寿衣,才是最大的不孝。通常当老人感觉自己大限将至时,多数会嘱咐儿孙把寿衣拿出来给自己穿上。
在古代老人过了六十岁,就开始为自己准备寿衣了,这样可以避免临终仓促,儿孙来不及为自己换衣服。因为很多老人深信,去世前穿上的寿衣,老人可以将其带走。如果去世后再给老人换寿衣,则意味着老人只能穿生前的衣服离世,再穿寿衣已经没太多意义了。
其次,寿衣数量为单:老人临终穿的寿衣,数量上一定要是单数。因为人们普遍认为,人活着的时候,都喜欢好事成双,认为双数是吉利的数字。而阴世与阳世的吉利数恰恰相反,是以单数为吉利的,所以儿孙为逝者穿寿衣时,寿衣的件数一定要为单,诸如三腰五领、五腰七领等。
儿孙为逝者穿寿衣时,件数也是有规定的。不到五十岁而亡的人,寿衣件数只能穿三件,表示逝者为夭寿。超过五十的人可以多穿,年龄越大寿衣的件数可以越多,认为这样去世的老人福寿双全,能够更好地庇佑儿孙。
然后,寿衣颜色,一般为蓝、褐色,年轻妇女用红、粉或葱白色。此外,还配以被褥,通常铺黄、盖白(意为铺金盖银),被面常绣“八仙”。少数乡村还沿用这类寿衣,但多数农村和城市移风易俗,办丧事一般给死者穿整齐干净的日常生活服装,习惯上仍称寿衣。
最后,寿衣袖子要长:也就是说寿衣的袖子要能够遮住死者的手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衣不露手。因为古人认为,如果死者寿衣袖子遮不住双手,那么他的后代就要衣不蔽体,讨饭生活,所以才要将手遮住。其四、扣子不用纽扣:儿孙为老人赶制寿衣时,多数是不用“纽扣”的,需要用扣子的地方往往会用长条的带子代替。认为“带子”喻为带来儿子,取儿孙后代人丁兴旺的意思。所以老人的寿衣多数是没有纽扣的。
寿衣无论是内衣还是外衣,都要用带子来代替纽扣,因为带子即为带来子嗣。外衣里子多用红布做,这是死者希望自己的子孙后辈能够红火,这就是中国式父母,无论何时何地,处于何种状况,他们所想的都是自己的儿女。为死者穿寿衣要注意很多事项,避开这些禁忌,了解这些讲究,是我们对死者应有的尊重,毕竟死者为大,事事自然要做到最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