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幕降临,凉飕飕的阴风裹挟着秋叶,家家户户门前的南瓜灯闪烁着诡异的光芒。孩子们提着形态各异、精心雕刻的南瓜灯笼,身着各式各样的奇装异服,有扮成可爱的小幽灵的,有扮成吓人的吸血鬼的,还有扮成魔法世界里的人物,挨家挨户地敲门,兴奋地喊着“Trick or treat!”这正是西方传统节日——万圣节的生动写照,一个充满神秘和欢乐的节日。
万圣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的凯尔特人,他们相信在10月31日这一天,夏季正式结束,冬季开始,同时也是亡灵重返人间的时刻。当时,基督教会将11月1日定为万圣节(All Hallows' Day 或 All Saints' Day),以纪念所有圣徒。而万圣节前夜,也就是10月31日,则被称为“万圣节前夜”(All Hallows' Eve),后来逐渐演变为“Halloween”。 这一夜,人们会穿上奇装异服,模仿鬼怪的模样,点燃篝火,进行祭祀仪式,以驱赶那些游荡的鬼魂,祈求平安。
有趣的是,与西方人将死亡视为恐惧和禁忌,避而不谈的态度截然不同,中国传统文化对死亡的态度更为坦然和豁达。我们讲究“事死如事生,事亡如事存”,认为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,而只是生命的一种延续,一种新的开始。在中国,人们相信逝去的亲人仍然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着。在清明节、中元节等传统节日里,人们会准备丰盛的祭品,扫墓祭祖,焚香烧纸,表达对祖先的思念之情,追忆过去的点滴,并祈求祖先保佑后代平安顺遂。
东西方对于死亡的不同态度,也深刻地体现在各自的殡葬文化上。西方人注重仪式感和庄重性,他们会为逝者举行隆重的葬礼,亲朋好友聚集在一起,追悼逝者,分享回忆。而中国传统殡葬文化则更注重“入土为安”,认为将逝者安葬于地下,使其回归自然,才能让其灵魂得到真正的安息,不再在世间游荡。
近年来,万圣节也逐渐传入中国,并受到年轻人的喜爱。然而,与西方国家将万圣节视为一个带有宗教色彩和纪念意义的节日不同,万圣节在中国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娱乐活动,一种放松和狂欢的方式。 人们热衷于参加各种万圣节主题派对,各种角色cosplay,体验节日的欢乐氛围,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。
了解东西方殡葬文化的差异,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文化传统,开阔视野,也能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,认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,活在当下,让生命更有意义。毕竟,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终极命题,是我们人生旅程的最终归宿。